当前位置: > 经济师工作计划 >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精选14篇)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精选14篇)

时间:2023-12-11 15:59:54

范文范本是根据某一特定主题或类型的写作要求而创作的样本文章。推荐给大家一些经典的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技巧。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巴中建地设市以来,通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达到95.63亿元,比建区设市前的1993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8.4。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二、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61.7:16.6:21.7演变为44.8:18.5:36.7,第一产业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且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由1993年的19.1上升到50,增加了30.9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建区设市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75亿元,重点用于农业生态建设(含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交通通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含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的`32上升到46;交通基本上做到了四通八达,现有公路总里程13072公里,比1993年增加5821公里,其中,水泥路、油路1354公里,比1993年28公里增长47.4倍;现已开通客运班线479条,日发班次2160个,其中,长途92条,超长途26条,市内可直发北京、上海、新疆、广东、陕西、重庆等21个省市区;通信由全省倒数第一跃入前三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用电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不断拓展,1993年四县区城区面积只有19平方公里,现已扩展到35平方公里,其中:巴州城区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1993年的21万人发展到40万人,其中:巴州城区由原来的8万人发展到20万人,增长了1.5倍;城镇化水平由9提高到20.8;城乡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20元,比1993年增加3477元,增长2.41倍,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元,比1993年增加908元,增长1.91倍,年均增长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73亿元,比1993年增长7.73倍,年均增长27.2;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整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回顾和总结建区设市以来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五个方面:

一是交通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巴中距周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在400公里以上,距中等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境内只有1.24公里铁路,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人流和物流进出仍然很不方便。

二是经济结构极不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全国高30.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全国低33.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2.2个百分点,仍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三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十分困难,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

四是农民增收缓慢。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3.55:1,比1993年3.03:1差距又有所拉大。

五是经济实力弱。2002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3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水平的1/2;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人均69.5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0.7,居全省末位,吃饭钱都要靠国家转移支付解决,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拿钱搞建设。

回顾工作,总结成绩,寻找问题,目的在于认清市情,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挖掘潜力,更好地研究巴中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加快巴中经济发展。

二、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步走”实施战略:

第一步:用三年时间巩固越温成果(―),全市稳定脱贫,实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亿元,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42.2,年均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4元(折45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简介]张秀生(1951-)、男性、山东单县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者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地域特征的特色型、开放型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全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和关键环节,也是其薄弱环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很大,但其发展现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出现。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扩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城镇建设,优化经济环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识别码]a。[文章号]1672—7320(2007)04—0470—06。

从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中最基本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县,县积天下。郡县治,天下无治。民是邦本,县是国家的基础。安邦的困难是固本治国的困难是强基难。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总是把县县的发展和管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在当今中国,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营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运营平台。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县域经济与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第二,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虽然在县域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但并非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人为划分的区域或边界,打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合作网络、贸易集散地和某个专业生产中心。第三,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地域特征的特色地区经济。一般来说,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善的综合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具有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相似的综合特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具有比较独立的完整系统。另一方面,县域经济与国民经济不同。受地理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赋予、交通条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可能形成以某个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应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强调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这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机构862个,其中市辖区852个,县级市374个,县1464个,自治县117个,区49个,自治区3个,县级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陆国土面积874万平方公里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单2004统计),占全国陆国土面积的94.0%。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达到9.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

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额达8.81兆元,占全国gdp的48.10%县域经济gdp平均43.86亿元,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1.64亿元。

受自然地理、历史基础和社会人文等许多条件的影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大规模地区差异,如东部地区许多县域经济规模和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百强县大部分在东部地区,也有中小规模的中心边缘差异,与中心接近或方便联系的县域经济一般发达,相反缺乏发达。根据人均gdp等人均指标,发达和不发达的县域之间的差距是十几倍到几十倍。这表明县域的问题不仅在经济指标上有量的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甚至扩大差距的倾向。2005年,全国县域人均gdp为9470元,全国人均gdp为14040元,百强县人均gdp为30860元。2005年全国县域人均gdp为全国67.5%的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6.1倍。各县域今后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由于脚下的起点不同,对千里之行的计划当然不同。县域经济差异性和相关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重点和难点。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是城乡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处。县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中国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13亿人中,9亿3千万人是农村户口,同时1亿6千万人生活在2000多个县级部门的小镇上,意味着全国11亿人生活在很多县级部门。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作用。

(二)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的弱点,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经济发展主体,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但同时,县域经济问题包括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和大部分中小县居民的发展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3)县域经济是全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是统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平台。

中国。

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因此,县域经济是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同时,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好坏,关系到党的执政为民宗旨的体现,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促进农民增收要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综合性的措施,既要靠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就业门路、深化改革增收,又要靠增加投入增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拓宽农业外部的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切实减少农民收入的损失,不断增强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整合这些增收的措施,县域经济是最好的载体。因为在县(市)这个层次,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具有统揽市场经济的功能;也因为资源禀赋较好,整合资源的余地较大,易于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因为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较大,因而易于形成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初始状态不同和路径依赖惯性,相当多的县域经济在资源配置、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地位明增实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由长期的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状态后,支撑县域经济的两类市场主体(通过家庭经营改造的广大的新型双层经营农业单位,与适应短缺市场并填补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所留下空间的乡镇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组织在政府放松支持后并非“一包就灵”,而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化,乡镇工业企业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市场空间,已由过去的“无工不富”变为1990年代的几乎“无工不亏”,连“异军突起”代表的“苏南模式”也受到挑战,一部分以双层经营农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陷入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困境。这说明,中国县域经济深深陷入了理应作为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基本细胞或基本单元,与基本的市场主体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矛盾之中。从深层次看,这种矛盾与两个问题相联系:一是县域经济中诸种资源要素未能合理组合成新的市场主体;二是县域经济诸种资源要素中缺少高等资源要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生产要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专利、品牌等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的这一“短腿”也制约了县域经济有竞争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长。

县域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县级中观调控承上启下的能力息息相关,而中观调控的能力首先又与县级财政能力息息相关。不可否认,县域经济在国家行政性区域经济体中层级序位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第三层级下降到第四层级,而且在县域经济内部还受到乡镇经济细分。县域经济在国家行政性区域经济体中的这一层级序位变化不仅大大削弱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地位,而且大大降低了县域经济内部统筹发展的可能性。县级财政乏力以及县级调控中各种矛盾的凸现,大致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一是买方市场下,在短缺经济和新旧体制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乡镇工业企业和地方国营工业,作为县域财政大户,受国内外市场夹击,产销困难,财源锐减;二是县市机构膨胀,严重超偏,“吃财政饭”不堪重负。尤为严重的是,每进行一次县级机构改革,不是机构精简,而是导致新一轮机构膨胀,以增加非常设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形式反弹,“吃财政饭”的人剧增,相当多的县域经济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财政支出的增长。三是分税制改革加剧了县级财政拮据的矛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2005年,全国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3293.12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的70%。

中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又滞后于全国经济总体水平一个档次,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主要标志,除指大多数县域经济人均gdp低之外,突出表现为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不是新兴的“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这种传统“二元结构”与新兴“三元结构”的矛盾,是相当长时期内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的农业受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有了较为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对外开放度不够,以及长时间的城乡隔离体制,现代信息、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还十分有限。加之户均耕地规模过小的制约,县域经济的农业还是小商品生产型农业或微型农业,与发达国家专业化社会化的大规模商品农业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多数地区的县域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反而还需要“弱质”农业的反哺。县域的产业层次低,大多属于粗放型的加工业,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家要素等先进生产要素在县域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县域企业集聚度差,遍地开花,这种小而散的布局使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无法发挥。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的工业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有的都被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此外,现行的中国城乡隔离或分割体制虽有所松动,但远不能说实现了城乡融合或城乡一体,与以往比较,至多也就是一种“城乡区别”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县域经济内部难以生长与“三元结构”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本等诸种要素的流动机制。

尽管各方面都认识到,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相对经济过剩的格局,中国经济发展要注重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又要以开拓农村市场为重点。但实际上近几年中国农村市场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1990年以前县及县以下(县域)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都在50%以上,1990年是53.1%,往后就逐年下降,到2004年仅为34%,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80年低31个百分点。县域居民消费长期相对处于低水平,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直接阻碍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通过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整体,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也因此难以启动。开拓农村市场是一个国家支农的系统工程,必须“先予之,后取之”,“多予、少取、放活”,需要国家给予包括财力、要素、结构和制度等方面供给的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起,才能变潜在的农村市场为现实的农村市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县域经济未能从外部获得足够的支持,以致开拓农村市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则应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主群体的发展,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手段,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中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10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和城镇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中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进行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省、市经济的迅速崛起,苏醒的湘西南山区县、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争先恐后地下掘金、挥斧伐木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政府也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区域经济腾飞披荆斩刺、不惜血本。一度以来,区域经济是否高速发展,是衡量本地区主要领导绩效考核、提拔晋级的主要依据。

步入山区小县,一再拓宽、新旧交替的城市街道可谓壮观,新兴开发的通衢大道两旁高耸玉立的路灯与工业园开发区巨大的广告牌霓虹灯交相辉映;漫步在花园式的居民小区、小歇在绿化带亭苔楼阁喷泉旁,你会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然突飞猛进的经济在可用森林资源消耗殆尽、近乎原始方式采掘地下矿藏接近枯竭、招商引资企业高耗低产环境污染成为难治之顽疾时,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热浪又仿佛回落到了冰点。笔者就以湘西南一山区小县的经济发展为例,简要论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瓶颈顽症问诊切脉。

一、招商引资。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提高利用外来投资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充分有效地利用外来投资,将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提升区域整体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更是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拓展外部市场的需要。当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资被“红头文件”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作为硬性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乡镇,招商引资之招商数、引资额被量化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热度熔淡了可能受骗、可能遭致生态环境难以逆转的恶化这个不可或缺的法制与生态保护意识。湘西南某县饥不择食、完全忽略、慎重审查的招商引资方式一开始就尝到了苦头,在引进某一期货商投资过程中,缺乏对投资商信誉审查,结果上当受骗、弄得当地参与者血本无归。早在引进该商之前,媒体就有类似被骗的详细案例报道,但我们为什么要重蹈被骗的覆辙呢?如果说我们还没有积累防范招商陷阱的经验,那么此前闹腾的沸沸扬扬的“珠宝加工”、“编织袋加工”引资项目被骗就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了。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山区县域城市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在招引投资商的谈判桌上,尽可媚态百出、一让再忍,但离开谈判桌后还是应该理性的冷静审查有关文件资料,用法律的尺度细细衡量权衡,以防出错。前几年政府牵头引进的广东投资商是该县目前投资最大的木业生产加工外资企业,为当地创造了不凡的经济、财税业绩,一度成为佳谈。但经过这几年的生产经营,其弊端也显露无疑,附近居民怨声载道,同类小型私营木业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合伙经营组织更是怨气冲天。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无非是以下因素使然,一是税赋不公,该加工企业享受特别的税赋政策,而本地同类加工生产企业却要按照严格的税收征管规定缴纳赋税;二是工商行政等其他行政管理费用的征收该外资企业同样享受特别待遇;三是该加工企业享受极低的电力供应价格;四是该加工企业享受政府特别保护,任何行政执法部门,如劳动、工商、技术监督、环保、安全等机关进入该工业园区履行职责,必须持县委有关部门批准的进场手续始得进入,否则,连该企业的大门都进不了。由此不难看出,该企业作为本区域的市场主体,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没有市场公平竞争的可比性。有公平的市场竞争,才有可能形成健康的繁荣市场,政府伸出的看的见的手干预经济市场超出一定范围,调控失度、不当,必然会遭到不以政府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惩罚,逐年上升的gdp增长沾湿带水的统计上报数据,只是纸面上的辉煌而已了。

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县级区域如何求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动的开辟和进入更大的市场;打破原有落后的体制坚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都是不可或缺的施政措施,但上述地区因受地理、交通、资金、城市功能的限制和影响,难以启动或实现经济的起航和较快增长,招商引资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因市场规律的作用,越是区域位置好、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地方,因蕴涵商机,外来资金投入量就越大;越是封闭落后、资金紧缺、城市功能低下的区域,因商业劣势引进外来资金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此导致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就更落后,没有一定优势条件的内陆县级区域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乎在这些个地区,招商引资上升到政治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干部们全民皆兵出动招商;红头文件以一次更比一次的优惠政策招凤引凰;各地区从本位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区域县、市主要领导们更是从政绩绩效考核的角度考虑,不惜一切代价招引投资商这个财神菩萨。如此招商可能会换得短时间的经济繁荣,就业率上升,副产业带的拉动,流动人口的增加带动服务业的兴旺等等;但以牺牲大量能源资源、高耗低产的外来企业,在带动些许经济发展的同时,扔下大量的污染源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到人们开始痛斥污染恶魔时,时任的父母官员早已是厅、司级别的领导了,后继任的领导们也只能照葫芦画瓢重复上任的施政策略,循环往复、如斯如是了。

二、环境保护。

走进繁华的湘西南小县,街道两旁大小宾馆数不胜数,典雅别致的茶楼一家胜似一家,ktv包房里疲惫而沙哑的歌声夹杂着脂粉的气息回荡在午夜的大街小巷;漫步在宽敞的街道,成群结队、装扮时尚不逊“超女”的露脐养眼美女们点缀着城市的繁华。但歌舞升平的背后你不会想到,前面提到的这家外资木材加工企业高耸的烟窗正夜以继日的冒着浓浓的黑烟,黑压压的令人窒息;附近养鱼专业户的水塘里漂浮着张着大口垂死挣扎泛白肚的鱼群;工厂周边市内主要蔬菜供应地的菜农们无奈地看着发黄而萎缩的田间蔬菜,当地政府掷地有声“打造绿色蔬菜基地,让市民吃放心蔬菜”的.公开承诺如今如昨,却又变的如此不堪一击。笔者从事基层法律服务从业工作多年,在办理一起该木材加工企业周边居民的有关案件调查取证过程中,惊讶的发现这些居民家中刚刚擦抹过的桌、椅等家具上不到二十分钟就堆积了厚厚一层飞尘和颗粒,空气中颗粒飞尘含量高的惊人,笔者捂鼻记完《询问笔录》快速逃离了这一区域。据当地居民反映,原来没有引进这个木材加工企业前,这个地方碧水蓝天,菜农的蔬菜长势鲜嫩且产量居高不下,但自从广东老板来这里投资建厂后,蔬菜萎黄,基本没有收成了。菜农们多次想找该企业交涉污染赔偿问题,但均被穿着制服的保安挡在铁门之外。其后上访、申诉均未有满意的解决,只得到了少的可怜的一点象征性补偿,有人提出聘请律师打官司寻求司法救济,但要与县委、政府特别保护的外商企业打官司谈何容易啊,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法律工作者的要求是涉及上述案件一定要先报告再考虑是否受理;法院受理类似的案件也是特别的慎重,轻易不敢做出判决。有外来旅游到此的环保专业大学生预言,不用二十年这个范围的居民一定会出现因污染导致的群体怪病,究竟是否有这样的严重?当地环保部门一直没有出具令人信服的权威检验报告来安慰这些受害人群。

今年五月下旬,《民主与法制时报》以《湖南怀化屋背山林地生态遭严重破坏》为题,报道了该县翠竹成林,环境清幽的怀化屋背山林地,如今非法矿井如“老鼠打洞”,青山千疮百孔,一片萧瑟景象,《政府工作报告》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表白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据该报记者调查,非法锰矿的滥挖乱采、乱洗,已严重破坏了这一带的生态环境。令人宽慰的是,这一状况已经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着手重拳治理,但恢复、治理需要投入的资金一定不会是小数,是否能完成预期的治理目标,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某老板在该县投资电解锰生产企业,在安装、生产开工前,当地群众集体反对该企业落户该地,为的是污染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企业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往往有意忽视污染物的处理和对周边环境保护。当地党委、政府为保护招商引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优化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遂调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大批干警制止群众的“不法阻饶行为”,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使该企业顺利落户并投产,且予挂牌特别保护。究竟该企业带给当地老百姓的是福?是祸?相信若干年后自有公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湘西南边陲明珠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注重环境保护,倡导人人植树造林、狠抓落实退耕还林。该县横江桥乡的造林工作做的是有声有色,时任该乡党委书记的杨正求说:“我们现在首先考虑护好林,在护的基础上造好林,一棵成材的活立木砍伐下来后所能利用的价值只是不砍伐这棵树所创造的生态价值的十分之一”。

笔者认为,正确有效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环保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环保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机制;改变区域任期内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标准,确立任期内主要领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质量考察,改变随意引进淘汰行业、高耗能、低产出产业落户当地;加大对招商引资干部法制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招商与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与招商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征信工作试点,做好“农户+征信+信贷”工作;坚持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工作,督促银行业加强管理,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制定落实不守信用的企业“黑名单”通报制度,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通报,2009年,共通报了不守信用“黑名单”企业112户,有效打击逃废债行为;开通个人信用查询业务,为客户免费查询了182份个人信用记录;准确及时做好贷款卡发放管理,累计发放贷款卡64户,变更3户,注销1户,年审132户,为企业和个人贷款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努力,辖区社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好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明显。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

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

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

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

一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

的70%。

三是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

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

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

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

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

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

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土地面积10318平方公里,占全市90.2%,gdp仅占全市的33.4%,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本市范围,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从总量看,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是最低县的5.3倍,gdp、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2.5倍和2.2倍;从增速看,gdp、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距分别为1个、8.4个和6个百分点。

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与合肥市产业结构(4.7:54.7:40.6)相比,县域三次产业的特征是:一产过大,二产支撑但优势不够突出,三产虽发展势头良好,但带动力不强,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

3.融资渠道不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县域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致使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5年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7亿元,不足全市的五分之一,外界互动力不足暴露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弱。

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性服务,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3.大力推进“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主引擎。一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供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合理布局,严把入园门槛,严把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等关口,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有效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企业集约集群发展。三是优化软硬环境,带动经济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对入园企业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改造,拉动产业升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与投产。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生上的新突破。民营经济涉及到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工业、房地产、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是提升经济总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宣传发动,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继续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推动农信社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支农的主力军。支持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与发展,落实银行、保险、证券业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开展对保险公司反洗钱检查和对银行业的综合执法检查,加强人民币管理、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管理、国库管理和征信管理,维护全市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合规经营。2009年,银行业考核利润总额15055万元,比上年增加6399万元,增长73.9%,全市金融机构没有发生金融风险、案件和责任事故,没信访突出问题,维护了金融稳定。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这次国检不仅仅代表xx县,而是xx代表全省进行迎检,我们站在全省大局高度,把迎接脱贫攻坚国检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关键的核心工作,坚持全民动员、全员参战,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坚决做好国检验收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抽查验收。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在5月9日,省政府发布公告,公布xx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后,我们就把迎接国检验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力度不松、标准不降,内紧外松、科学有序的原则,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在接到通知确定我县成为两个退出抽查县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县迎检工作推进会议,制定了《xx县脱贫攻坚迎检工作方案》、《全县近期脱贫攻坚迎检工作要点》,对迎检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把迎检验收作为检验我县脱贫攻坚实际成效的一次练兵,现在全县上下思想高度统一,以最优的状态、最实的成效、最好的成绩,做好迎检验收的一切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村屯靠前指挥,实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我们实行县乡一天一调度工作机制,边发现问题边整改,白天所有县领导部门以及帮扶责任人全部进村入户,每天晚上六点半准时召开调度会,对一天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部署,确保迎检验收各项工作始终在县委领导下科学有序推进。”、驻村工作队以及引导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提升对政策理解把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确保在参加座谈时能够说得清楚、讲得明白。通过细化每一个环节、明确每一个流程、落实每一个步骤,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查。特别是各乡镇、各行业部门、各村屯以及文广新旅等部门利用庆祝建党98周年等契机,组织开展了歌唱祖国、“庆七一文艺汇演”、篮球赛、农民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汇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四)建立顺畅沟通联系机制。在接到通知后,我们第一时间就与退出评估抽查队团队总指挥林万龙同志、退出抽查队队长贺文慧同志进行了沟通联系,将相关工作进行了沟通对接。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明水县方面进行了联系,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实现了各类信息互通有无。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去年以来,为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xx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政策措施,我支行认真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是及时将货币政策向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宣传,组织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实施。

和帮扶企业的具体措施。三是组织金融机构召开联席会议,开展银行与政府部门协调工作,指导各金融机构开展银企交流和金融产品推介会活动。四是加强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向市。

领导。

有关经济。

工作。

部门和上级行报送金融信息,分析xx市经济金融运行。

情况。

提出落实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9年,xx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93亿元,比年初增加14亿元,增长36.13%,同比增加93677万元,增长200%。2010年前五个月,xx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63亿元,比年初增加9.7亿元,增长18.32%,同比多增加5.3亿元,增长223%。去年以来的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为xx市战胜金融危机影响,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的安排部署,以河流“清四乱”为抓手,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管水、护水、治水,加快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xx县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河长组织体系,共设置河长256名、乡级专管员14名、村级保洁员89名、村级巡查员89名。组建了水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不定期开展巡逻巡查,做到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水事纠纷和破坏水工程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特别是今年我们对县“河长制”办公室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充实,全面提升协调、督办和考核能力,为扎实开展好河长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压实落靠责任。先后制定并下发了《xx县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xx县清河行动实施方案》《xx县河流保护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工作方案》等10个文件,对各级河长、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各级河长认真履行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巡河、督查、指导等工作,主体责任全面压实落靠。年初以来,各级河长共计下点巡河4134次,其中县处级以上河长巡河156次,乡村级河长巡河3978次。

省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所列问题,我们分门别类建立了“四乱”台账,共排查出打鱼房51处,看地房22处,养殖场所14处,围堤13处43.48千米(列入今年拆除任务的有8处26.61千米),逐项明确目标时限,细化任务分工,强化整改措施,坚持边查边改,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截至6月30日,河流沿线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全部整改完毕,排查出的95项问题已整改销号88处,其中拆除打鱼房45处、看地房21处、养殖场所14处、围堤8处(总长26.61千米、土方量87.5万立方米),整体完成率达到92.6%。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xx书记此次来xx检查指导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迎检工作作为全县当前的首要任务,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主线,把巩固提升河流“清四乱”战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做实做细工作抓抽查迎检。我们将把迎检验收作为当前全县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全力以赴抓实落靠,特别是要对照今天恩亮书记以及各位领导为xx开出的良方,逐一细化、逐一落实,拿出“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对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力争做到高质量、高效率,不出现任何差错纰漏,确保顺利通过国检验收。二是明确主攻方向抓县域经济。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人才兴县,突出思想解放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发展、龙头项目牵动发展、园区载体拉动发展、招商引资促动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全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三是巩固提升战果抓河流“清四乱”。坚持可持续治水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健全督查检查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营造“爱河、护河、管河”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守好xx的碧水清流。四是合力强边固防抓边境环境。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结合乡村振兴、守边固边、兴边富民,强化管理,细化举措,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全方位管控力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构建党政军警民强力强边固防的工作格局,确保边境安全稳定。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xx书记及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云南省县域经济排名

贵阳市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贵阳市在加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绿色金融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到贵州省、贵阳市政府高度重视。10月,在贵阳召开的生态文明会议上,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转型。贵阳市政府连续举办绿色金融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以探讨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及对策,多家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激励机制等领域进行积极实践。回顾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历程,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产品单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贵阳市在绿色金融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一)绿色全融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社会投资者构成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目前,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条块分割、共享难等问题,导致绿色金融发展信息成本较高。首先,环保和征信信息由政府环保部门、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信息收集、加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_环境污染信息尚未进入信贷登记齐询系统。不完整的信息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服务企业真实信息,对投资、担保、贷款及上市企业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其次,由于政绩利益驱动,一些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隐藏“两高”企业真实信息,致使金融机构监管风险和成本增加。再次,绿色经济发展,涉及大量新领域、新技术、新知识,金融机构缺乏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调研、信息甄别难度加大。最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获得绿色金融投资渠道、企业绿色环保资料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等信息,抑制其投资选择,使得民间资本不能有效地配置到绿色产业中去。

(二)绿色全融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及激励机制。

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人民银行出台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性指导意见,但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环保核查机制、资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违法惩罚机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未健全。造成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审核、监管和处理违约的企业时缺乏处理依据。外部而言,政府还未推出税收、财政扶持以及消费引导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缺乏饯行绿色金融的外在动力。内部而言,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缺乏企业绿色文化制度、推行绿色金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缺乏推进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全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手段不足。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而且减少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社会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有效地引导民间资本充实到实体经济建设中来。不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发展,而且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同国外金融机构相比贵阳市金融机构提供给企业、社会投资者选择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基本集中在绿色信贷方面,多元化的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互换等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还不成熟。使得企业、社会投资者选择范围较窄,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和业务规模的扩大。

(四)绿色全融发展中主体之间缺乏协同。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由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多主体构成复杂生态环境。绿色金融要能充分发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必须要求生态环境中参与主体充分认识到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相互之间协同配合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目标。贵阳市绿色金融实践现状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个部门的管理和相关数据难以实现共享,导致金融机构对企业投融资、信贷、保险的风险增加,抑制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动力;增加企业、社会投资者对金融机构产品或服务的选择难度、信息收集成本,企业、社会投资者缺乏多元化融资或投资产品和渠道的选择,抑制企业、社会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政府、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理念、发展和激励机制宣传的不足,造成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缺失。

三、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绿色金融的发展对应贵阳市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贵阳市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对策和政策建议。

(一)针对政府及监管机构层面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不对称,增加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增加社会投资者投资选择成本和风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机构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建立贵阳市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绿色金融相关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促进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绿色金融发展的信息成本及风险。

2.建立第三方独立评级和监督机构。

为保障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投资者信用评级、信息评估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政府应建立第三方独立评级和监管机构,承担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的信息、纠纷等方面的齐询及评估。公平、公正、公开地为参与主体提供专业信息齐询、纠纷评估等,成为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各参与主体联系纽带和仲裁机构。

3.建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有效协调绿色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的利益,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税收、财政协同机制的建立,能刺激、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活动,促进绿色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产品、绿色投融资发展;惩罚协同机制的建立,能抑制“双高”企业的发展,激励绿色企业的发展;准入退出、信息披露、监管等协同机制的建立,能规范、约束绿色金融参与者的行为。

4.建立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环境。

通过绿色理念来影响绿色金融参与者行为,逐渐建立绿色金融文化。树立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活动参与者应将社会、环境价值纳入治理目标及文化建设体系。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投资者应认识到实施绿色金融战略、确定环境风险和机遇,不仅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绿色金融文化建设,加强对相关人员绿色金融参与者绿色理念教育,理顺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强化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具备金融、环保、管理知识的绿色金融复合人才。

(二)针对全融机构的对策及建议。

1.绿色信贷方面。

银行机构应根据国家经济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从事绿色经营生产、绿色制造和绿色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低利率的贷款;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产业实行优惠贷款政策和设立绿色信贷通道。加快开发贷款类、理财类、票据类、租赁类等绿色创新产品和工具,关注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扶持绿色环保项目,推动“绿色信贷”市场发展。

2.绿色保险方面。

保险机构应加快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绿色保险产品研发,建立行之有效绿色保险体系。对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投保企业因污染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受害者进行合理赔偿。既可以减轻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赔付经济压力,又可以发挥市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和调节力度,加强舆论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3.绿色基金方面。

证券机构应设立节能减排、环境优化专项投资基金,对绿色环保、低碳的企业进行基金投放,通过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绿色基金投向具备低碳特征、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和发展前景的领域。

4.绿色证券方面。

通过公开发行绿色债券解决社会效益好、资金需求量大的绿色项目资金需求;通过建立绿色企业上市审批绿色通道,拓宽绿色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通过将绿色因素融入金融创新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彩票”发行;通过推行排放减少信用度等低碳金融衍生品,推行“排放减少信用”交易机制,建立规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针对企业的对策及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首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观,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以人为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向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转变。其次,树立绿色经营道德观,把平等、正义等道德观念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道德意识。再次,树立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明确环境责任,依法治理、保护环境,建立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问责制度。

2.推行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

企业利用技术、管理手段对生产全流程进行排污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消除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行绿色营销战略。

企业推行绿色营销战略,加强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宣传、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定价、促销活动等营销链中,坚持“绿色理念”,促进企业发展与消费者、社会利益趋同。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的绿色服务营销战略。

4.建立绿色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员工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认同体系。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融入绿色理念、环境保护、社会价值等,引导、规范、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并将绿色文化元素贯穿企业经营、行为等活动过程,逐步树立以绿色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四、结语。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云南省县域经济排名

医疗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这使得医院在经济运营与管理的模式上发生了相应变化,医院在经济管理上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并且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很可能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难以生存。正是因为如此,医院才应当在经济管理的模式与理念上积极做出革新,并且采取更多高效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市场环境中求发展。

一、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一)适应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医疗设施投入不能满足医院的发展,差额费用医院需要自掏腰包自己补足。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只有制定自身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降低各项成本,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才能使医院适应新的医改形势,促进医院长久健康发展。

(二)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一方面,公立医院面临着国家对医疗投入不足与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家对医疗设施投入不能够满足医院快速的发展及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对于医院来说,医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改善现有的医疗环境,满足患者日益增加的对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医疗行业,这给公立医院带来了新挑战。只有加强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竞争力,才能为公立医院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基础。

(三)有效控制医院成本,促进医院长远健康发展。

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不断改进、更新、完善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对医院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手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的`内容、医疗成本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更新完善,从而控制医院成本,实现医院利益最大化和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步提高,促进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经济管理理念更新速度慢。

很多医院在经济管理的理念上更新速度非常慢,没有及时了解与学习当下最为使用的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策略,而是仍然沿用过往非常陈旧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本身就会直接造成医院经济管理的落后。

(二)经济管理模式改变效力低。

随着医院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那些简单的经济管理模式早就已经不再适用,然而,不少医院在经济管理模式的变化与更新上速度却非常慢,低效化的管理模式仍然占主导,这会极大的降低医院经济管理的整体效率。

(三)经济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有限。

经济管理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然而,从很多医院的实际情况中我们却看到,不少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素养都非常缺乏,很多工作人员工作的方式也十分落后,这也是医院经济管理中实存的一个问题。

三、解决对策。

(一)完善医院经济运营管理机制。

完善医院经济管理的整体运营机制是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效率的最为直接的途径。一方面,医院要从上到下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经济运营管理模式,要对于经济管理中各项工作的展开方式有明确限定,并且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精细的经济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于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对于医院内部的财务、人力、物资、医疗技术力量等进行整合管理,并且可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这些都会将医院的经济管理朝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推进,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医院经济管理的整体绩效。

(二)完善医院经济管理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医院经济管理评价体系非常重要,这不仅是考察医院经济管理绩效的重要参考,这也是保障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执行的依据。经济管理评价体系中应当包含医院经济运营的整体绩效、各科室的经济运营情况、人力资源方面的各项数据以及医院设备物资的使用情况等。这些都是衡量医院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参考内容,对于这些项目进行深入考察,这样才能够规范化、精细化与高效化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

(三)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同样非常重要,这不仅会让医院经济管理规范有序,这也是提升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医院应当建立覆盖到各个科室的经济管理网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每个科室联结起来,并且实现各科室、各部门经济数据的公开透明。

资源共享不仅会让很多实际管理工作更加便捷,这也是规范很多行为的一种途径。只有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够推进医院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素养。

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非常重要,这也是深化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革新的前提。首先,医院要确保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化知识,并且有较好的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同时,经济管理人员要有意识的不断完善自我,要加强学习,只有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多了解当下高效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为平时工作的展开带来有效帮助,进而提升整体工作绩效。

四、结语。

新形势下医院在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中应当不断做出必要的改善与革新,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医院经济管理运营的绩效。医院应当有意识的完善经济运营管理机制,并且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评价体系,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前提。加强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素养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为平时工作的展开带来有效帮助,进而提升整体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浅谈医院经济管理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2]杨晓鹏。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1(12)。

[3]张冬青。基于会计核算的医院经济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4]戴霞琴。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7(25)。

[5]赵颖。运用新成本控制理念强化医院经济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5)。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贯彻落实《关于县域结对帮扶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x区与x县结对帮扶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开展县域结对帮扶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20xx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x区继续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工作,加强双方互惠合作,持续做好助力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x区在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教育医疗、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方面,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20xx年以来县域结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自20xx年开展县域结对帮扶工作以来,x区与x县双方高度重视,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在产业、就业、教育、资金等方面深入开展结对合作,有效落实各项帮扶措施。20xx年来,双方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互访x次,各层次互访对接达x余人次;x区支持财政资金共x多万元,用于x个帮扶项目建设,形成x大特色产业基地,带动x万余人受益;双方合作开展就业招聘会x次,转移就业人数x人,帮助就地就近就业x人,组织各类培训x次,培训人数达x余人;x区先后选派了x名干部到x县挂职帮扶,x名教师及医生到x县支医支教,接收x县选派x名机关干部到结对乡镇(街道)、x名教师和基层卫生人员到x市学校、医院挂职锻炼;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到x县投资及采购x亿元,先后x次为x县贫困家庭及学生捐助善款和物资,共计x余万元。同时,x区积极学习在现代农业发展、信访维稳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结对帮扶,x和x已成为一个共同体,两地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20xx年县域结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20xx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x区继续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工作,加强双方互惠合作,持续做好助力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x区在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教育医疗、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方面,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召开x次会议研究、部署县域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与x县加强沟通联系,共同研究制定了20xx年工作计划,全面部署20xx年县域结对帮扶相关工作。x市政府副市长汤劲松于x月x日到x县指导督促县域结对帮扶工作x次;x区委书记方忠于x月x日到x县对接县域结对帮扶工作x次。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于x月x日到x县对接工作x次,先后召开x次专题会议,用来统筹推进和调度县域结对帮扶工作。

(二)落实帮扶资金。为贯彻落实《关于县域结对帮扶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x区与x县结对帮扶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根据省乡村振兴局工作部署和要求,x区于x月份将x万元财政帮扶专项资金安排到位,用于支持x县加强产业发展、“双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助力x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出台了《x区结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督促资金安排到帮扶项目。

(三)确定帮扶项目。x区组织结对帮成员单位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要求乡村振兴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区卫健委、区文旅体局和有结对帮扶任务的x个镇(街)点点对接,在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x个方面选择帮扶项目。在疫情防控期间,区分管领导和乡村振兴局按照意图指导跟进,通过反复沟通协调,同时发挥挂职干部作用,主动协调,现场考察论证,提出申报建议。经过双方的充分对接和实地考察,共确定财政资金帮扶项目x个,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x个,x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x个,x万元;人居环境整治类项目x个,x万元。通过财政帮扶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x县基础设施水平,带动当地集体经济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强干部交流。x区选派x名副处级干部接替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半年交替),选派杨兆明等第五批x名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丰富的干部前往x县挂职,帮扶推进乡村振兴。妥善安排x县选派的x名干部来x区挂职学习。通过加强两地干部人才交流,深入帮扶工作一线,有力推动各项帮扶工作有序进行。出台《x区选派帮扶挂职干部考核及日常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并落实《关于选派到x县帮扶挂职干部有关待遇的通知》中有关保障措施,使挂职干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五)强化就业帮扶。x区人社局于x月x日-x月x日赴x县开展x场劳务对接会,组织劳务对接和乡镇专场招聘会,参会企业x家次,提供就业岗位x个次,现场达成意向人数x人,转移x县x名脱贫人口到x区就业。通过以招聘会的形式跨区域实现x县劳务转移,帮助x县解决劳务就业。

(六)开展行业帮扶。区民政部门于x月x日携援通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等赴x县开展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培训,介绍了如何通过云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政府、居民、养老机构三方无缝对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养老模式。双方并就如何发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区教育部门于x月份选派三十二中章向东、清水中学谢三九x名教师赴x县开展支教活动,并安排x县选派的x名校长和x名教师到x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学习。区卫健部门选派x名医师赴x县开展医疗帮扶,并安排x县x名医生到x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学习。20xx年x月x日,区文明办与区教育局联合开展x区“向日葵”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先锋志愿服务队赴x“送教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x名骨干教师前往x县x所学校进行送教活动。

(七)开展社会帮扶。为切实帮助x县销售滞销农产品,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区总工会主动与x县总工会对接,获取农副产品目录,为x县特色农产品企业做好宣传、扩大销路。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与辖区内企业工会、社会机构取得联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购x农产品。区工会系统购买x县农副产品金额x万元,为x区干部职工发放节日福利。区商务局动员农批市场采购x县农产品,清水白肉市场今年已采购x县白条肉共计x余万元,组织美团优选、民生银行等单位对接x县,洽谈农副产品销售合作事宜。截至目前,全区共采购x县农产品x余万元。区投资促进中心积极引导企业到x县投资兴业,帮助引进湖南自然人张厚菊铝电解电容器及电容式电池组项目,总投资x亿元,固定资产投资x万元。

区直机关工委于x月x日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县域结对帮扶捐款活动的通知》,积极动员区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倡导机关党员干部原则上捐款一天的薪资收入,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人员奉献更多爱心。其中,机关党员干部捐款x万元。区教育局组织x区学校捐款x万元。团区委开展“大手拉小手”圆梦“微心愿”公益活动。通过拓展资助渠道,发布招募通知,加强助学行动宣传,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捐助困难学生,筹集社会资金捐助x名困难学生,人均资助金额不少于x元,共x万元。区工商联引导x家企业捐款x万元。区妇联于x月x日将筹集的x万元结对帮扶助学款打到x县妇联财政账户,用于资助x县家庭困难的适龄儿童完成学业。官陡街道引导企业捐助x万元用于陈汉乡库南村进行危房改造,湾里街道引导长江建设公司捐助x万用于支持斗山河村安装路灯,清水街道捐助x万元用于支持凉亭镇夏家村亮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共捐款x万元。

三、经验做法。

(一)加强部门联动,拓展帮扶深度。x区确定x个区直部门与x县对应部门全方位开展对口帮扶,选择了x个经济基础较好的镇(街)和x个经济开发区与x县乡镇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同时各镇(街)选择x个村居,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开展“点对点”帮扶。通过加强部门联动,开展部门结对、镇街结对、村居结对,扩大了帮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动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立足产业带动,提升帮扶成效。x区坚持把产业合作项目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帮扶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立足x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区帮扶资金中安排x万元重点支持x县x个镇x个村的x个产业项目建设,包括花凉村标准化茶园建设、破凉社区农业公园葡萄基地和柑橘基地、白鹤村白茶特色产业扶贫基地、河口村羊肚菌种养基地、青竹村白茶种植基地、烽火村白茶基地,带动当地x人务工就业,其中脱贫人口x人。

(三)大力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发展。区组成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区投资促进中心牵头,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工商联参加的招商小组,专门为x县招商引资,双方共享招商资源,助力x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了《x区结对帮扶x县产业投资扶持暂行办法》,就帮助引入x县的农业、工业精准帮扶和电商帮扶项目达到标准的给予相应的奖补,有效地完成引导企业到x县投资兴业任务。帮助x县引进了湖南自然人张厚菊铝电解电容器及电容式电池组项目,该投资人与x县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并于20xx年x月x日注册登记,计划总投资x亿元,固定资产投资x万元。

(四)深化教育合作,促进均衡发展。x区教育局组织对口帮扶x县教育系统,为高质量完成帮扶工作,在按要求开展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在充分征求x县教育局的意见基础上,每年开展对x教师进行全方位专业培训及指导活动和定期举办x-x校长论坛。x月份,区教育局举办以“德育干部和班主任培训班”,x县x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第四届“x-x”校长论坛安排了x县x名校长代表参加,采取演讲、专家讲座、交流发言等多种形式,开展进行互动研讨和实地参观、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通过校长们的对话交流,构建双方教育系统的分享、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达到教育理念和教科研水平共同提升的目标。

(五)落实帮扶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坚持考核导向。按照省结对帮扶考核办法要求,区扶贫办对有结对帮扶任务的部门和镇(街)下达目标考核,明确工作重点。二是审批报备制度。结对双方扶贫办共商,各单位前往x县开展帮扶活动要报区领导审批,x县来区开展对接活动情况要向区乡村振兴局报备,坚决杜绝帮扶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三是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各单位在开展帮扶工作后,及时报送帮扶活动信息,区乡村振兴局收集、掌握双方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动态,跟踪各单位帮扶效果的落实。

四、存在问题。

20xx年,x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同时在x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有效落实了各项结对帮扶措施,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对接帮扶产业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没能根据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谋划一些牵头性强的项目,实施的项目规模小,个别项目(如:破凉镇花凉村20xx年新建的标准化茶园建设项目),安排资金仅x万元。农业项目多,效益不大,有一定的风险。

二是对接帮扶项目与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对接紧密度不高,有成长性的项目较少,如引进支持的农业项目少数产业合作项目(油茶、茶叶等种植类)周期长、见效慢,影响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工作内容,全力以赴,继续支持x县经济发展。与x县加强互惠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深化结对内延、提升帮扶成效,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成效完成县域结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两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Baidu
map